建材之城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机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速度也大幅减缓,与此同时,一些矛盾也开始积聚并放大。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今年“去产能”被列为经济工作五大任务的首位,足见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核心地位,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农机化供给侧来说,改革之事其实早已箭在弦上。
近几年,农机化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体面地种好地”的问题,但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痛点”,体现出的是低端农机产能过剩,中高端、精细化产品供给乏力。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中央调控上从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来添薪加火,提供政策扶持和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外,就是要依靠农机化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农机制造企业,突破点还是创新驱动。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
农业部门一直鼓励我国农业携农机一起组团式地走出去,而事实是,在质量不够过硬、科技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我国农机走出去的脚步仅仅局限在东南亚地区和部分非洲国家,而迎进来的则是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农机巨头的“攻城略地”。
走过农机化飞速发展时期,有一些企业提前嗅到来自需求侧的变化,开始在供给侧发力,一方面积极“瘦身”主动淘汰已经饱和的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低效能农机产品;另一方面努力“进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研投入,将更多高端智能、质量优异的农机产品推出市场、占领市场甚至走向国际。
另一些农机企业还浸淫在“农机化发展黄金十年”的美梦中不肯醒来,希望依靠国家补贴政策和农民最原始的刚性需求,将低效率、低质量的产品销往市场,这些企业如果不立即调转船头,主动求新求变,那么一睁眼便会难以承受结构性调整的残酷现实,无疑会在这一轮轰轰烈烈的去产能、去库存的改革大浪中承受剧痛。目前来看,缓解改革阵痛最好的“止痛药”就是做好“加减乘除”:加,填补市场空白,增加中高端产品研发;减,中低端饱和产品;乘,将创新研发高倍加速;除,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阻碍改革进程的选项快速清除。
由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我国农机化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供给侧改革就是这段路上的必经站台。
建材之城是专注于装修,家居,建材,家装等圈子的行业信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敬请登陆建材之城http://m.jc6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