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之城讯:1月挖机销量下滑,市场闲置的设备量太大了,估计今年上半年都不乐观。为了完成2012年的销售任务,2012年底部分经销商进行主动补库存,而2013年1月市场部分消化了去年底的库存。但市场还是存在的,就看销售模式是否能适应、满足市场的需求。
适应市场
由于大环境不理想,在市场份额减少的前提下,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在国外的恶性竞争不断出现,各种手段齐上。尤其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售后保障,不计成本地打价格战,结果是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产品使用中问题频发却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无法解决,严重破坏了行业出口秩序,除严重损害我国企业形象外,对我国整个工程行业形象都造成严重损害。
真正的国际大企业从来不以抢占市场为首要任务,因为花大价钱抢来的市场能不能守得住,要看企业自身的本事。小批量进行市场适应、改良,市场认可后再大批进入树立坚实的品牌形象,牢牢占领市场,这是大企业的风范。我国某企业抢得南美一国市场,数量可观,但是第二年就剩下1/5,第三年彻底退出。究其原因,就是未适应市场,售后跟不上,品牌直接倒了。
从海关数据上看,虽然2012年出口增长还算客观,但是国内出口厂商的利润率却在持续下滑。据了解,有些企业的利润下滑超过15个百分点;有些企业甚至不把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只算一些直接成本,目的就是维持企业运转,这种情况下利润情况可想而知。
中联重科逆市飘红也说明了市场还是存在的,就看是否能适应、满足市场的需求。前几年,攒台机器就有人要,坐家里等着数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谁能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升级产品,谁就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挺立潮头。
应收账款风险
过去的一年,工程机械公司在销售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激进的信用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是工程机械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原因。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仲兵表示,这些激进销售模式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拉动销售规模的同时推高了应收账款;另外按揭销售过程中若客户逾期不还款则企业面临向银行回购设备风险,而融资租赁的分期回款周期会挤占企业大量现金,这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不能忽视的是:巨大的竞争压力会导致商业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并最终引发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其实,工程机械类企业使用信用销售模式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某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如果在未来想要占领市场,就不能完全依靠现金销售模式。信用销售模式的开发,意味着市场是有需求的。
“但是,企业不能滥用自己的商业信誉,如果把信用低的记录当作信用高的记录计入自己的账本里,人为地提高投资者对于可分配利润的预期,这样的做法就不可取了。”上述专家称。
融资租赁并非暴利行业重在稳健发展
按揭贷款模式在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中很常见,其中“厂商系”融资租赁、“银行系”融资租赁在各类业务占比较大。以银行与经销商合作的融资租赁协议为例,在销售时是以机器残值作为担保,一般会明确:贷款发生风险时,银行要处置抵押物,经销商则要承担回购责任。
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在慢慢显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前期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对下游客户把关不严,一些资质不全的自然人客户被放行;二是不少建筑工程处于半停工状态,直接导致下游客户回款困难。
如果没有意外,2013年将是融资租赁业继续扩张的一年,这一势态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已初见端倪。统计数据显示,新年第一周,有超过十家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一月末,第十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名单发布,19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获批成立。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1月6日,天津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地方税务局发出通知,表示将对该市新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法人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并对公司发展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浙江宁波市政府搭台,推动金融资本与融资租赁产业的积极对接,来自当地众多银行的代表与该市十余家融资租赁企业讨论如何促进银租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各路资本纷纷进军融资租赁,政府支持快马加鞭,融资租赁是否在新的一年里会金蛇狂舞,跃上九天呢?对于目前融资租赁的状况,资深的融资租赁人、广州越秀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程东跃用“喜忧参半”概括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融资租赁行业本身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只有与实体经济脚步相适应,相协调,才能稳步发展。他表示,融资租赁的发展离不开健全规范的法制、经营环境。目前融资租赁监管、税收、会计、法律四大支柱并未完全厘清,多头监管的现实存在、租赁物登记问题依然如故、善意第三人取得问题的困扰、有的地方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融资租赁企业税负未减反增等等,都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融资租赁公司成立是喜是忧尚不得而知。
从2009年初开始,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下,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连续3年的快速扩张期。然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促进内需转轨,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房地产、路桥建设等基建工程放缓或延迟,产品需求量大幅下降。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数据统计,挖掘机销量自2011年5月以来连续15个月负增长,尽管下滑幅度收窄,但市场形势仍旧很不明朗。隐藏在高速发展光环下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行业处境艰难,制造商运营状况不容乐观。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年会上,该协会秘书长李宏宝在分析中国挖掘机行业状况时,明确提出挖掘机行业存在六大风险。
风险一 库存量居高不下
“十一五”期间挖掘机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后,国家4万亿元投资更加带动了挖掘机制造企业投资扩产的热情,一部分从未涉足挖掘机行业的企业甚至非制造企业也纷纷进入市场。挖掘机市场“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也不断地制造泡沫。相比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被错估的市场需求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打击更大。
自2011年以来,挖掘机制造企业新增产能近15万台,与原有产能相比几乎翻了一番,产能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开工不足引起的需求骤减直接导致企业产能不能有效释放,目前大量设备闲置,企业开工率不足1/3,据粗略调查统计,目前整机产品库存已近5万台,零部件的库存量近2万台,按一般销售情况来计算,即使企业不生产,当下库存量的消化至少需要69个月的时间。
风险二 坏账风险和逾期债权风险加大
宏观经济和行业不景气时期,靠信用销售提振业绩,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应收账款回收问题。根据行业内5家标杆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及201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5家公司2011年底应收账款合计较2010年增长了94%。多家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在90%左右,部分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甚至达到148%,翻了一番还多,相比较同时期30%左右的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远超预期。到2012年中期,多数公司应收账款增长超过50%,部分公司甚至超过100%,短短半年时间内,幅度增加之大难以想象。
巨额应收账款一方面占用了公司的营运资金,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局面;另一方面,盲目的信用销售政策,增加了回款的不确定性,客户违约风险增加,坏账风险和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加大。
根据挖掘机械分会调研,在参加调研的20家公司中,逾期率中位数为42%,最大值为60%,最小值为26%。逾期率小于30%的仅有3家企业,逾期率在30%40%之间的有7家企业,逾期率在40%50%的有8家企业,逾期率在50%以上的有3家企业。
风险三 财务费用支出大幅增加
长短期借款的迅速增长和紧缩政策下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成本,从财务费用/营业收入指标来看,5家公司该比例由0.53%上升到0.78%,上升了47%,意味着每增加1元销售收入,需要负担更多的财务费用,有些公司该指标超过1%。
部分公司2011年财务费用较2010年增长了近2倍。同期,长期债务/营运资金占比由30%上升到48%,长期借款的上升部分,一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的长期投入,另一部分可能用来补充公司日常经营现金流量。财务费用大幅增加,摊薄了公司净利润。
2011年5家标杆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8%,较航空、房地产、商贸流通业等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而言,尚有一定的举债空间,但承担过多的利息支出,必将带来净利润的下降,用长短期借款支撑起来的行业和公司扩张,一旦银行收紧银根,扩张将不可持续。
胜者生,败者亡,这就是博弈。人人都希望成为胜者,不想变为输家。而谭智却在智奕,在他的思维力,商战中要“摧毁”的目标,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他要联合原本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所有竞争对手,共同战胜他设想的“敌人”——导致失败者痛苦出局的、旧有的商业模式。这就诞生了谭智式的智奕!
——节选自《智奕》
“救赎”这个词,为什么要用在被视为朝阳产业的租赁行业,我曾经为此辗转反侧。
建筑施工产业专业分工更加细化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朝阳行业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制造了数不清的财富神话,任何一个有投资机会的开放产业在国内都会被迅速的覆盖并饱和,更何况是低门槛、高回报的建筑机械租赁业。据估算,全国大约10万家工程机械租赁企业中,租赁企业的平均营业额大约只有300万元,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一成左右。从全国建筑机械租赁行业五十强排名榜可以看出,50家企业加起来产值规模也不会超过行业规模的5%。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大,位于产业链下游,缺乏凝聚力和话语权,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埋头耕耘,艰难拓荒,在弱肉强食间维系生存。
建筑机械租赁行业有一个发展瓶颈:融资渠道单一。租赁企业没有土地和生产厂房等固定资产,企业规模偏小,现金流不稳定,受宏观政策周期性影响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从银行等正规融资渠道很难获得贷款。企业若要扩大规模,只能期望从设备生产厂家获得支持,通过财务杠杆取得设备使用权,再以租金偿还设备款。制造厂商融资租赁模式为实体租赁企业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大发展的宏观形势让一部分胆子大的租赁老板们迅速膨胀起来,不少租赁企业规模壮大,逐渐成为行业的标杆。
他们在做大公司的同时,也舍得用金钱和知识不断武装自己。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租赁老板们的办公室从郊区的平房小院搬进了高档写字楼,口中还时不时蹦出一些“风投”、“VC”、“市盈率”之类的专业术语,股权结构、投资回报这些话题时不常的就会拿出来和你探讨,建筑机械租赁产业已经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不安分的租赁老板们已经不满足于通过制造厂商的融资渠道,他们要借力资本,在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利用规模优势产生“雪球效应”,迅速拉开差距,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袖。
《智奕》,曾经被不少业内人士奉为神明,框架传媒低成本快速整合行业,并最终成功卖给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为股东创造倍增效益获得众多股东认可,行业也避免进入三国争霸时代,转而实现共赢,租赁业内人士拿这个经典的资本故事演绎建筑机械租赁行业的智奕。圈地运动首先在行业龙头间展开,他们的主战场在金字塔的塔尖——高端、稀缺、利润回报丰厚的大型设备租赁市场,稀缺的特点意味着如果落后了,就没有市场机会进行赶超,意味着不进则退,意味着不并购别人,就是被并购。
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对接的资本方包括以下三类:1、国外相关租赁领域比较有影响力和资本实力的投资者,如新加坡达丰集团;2、国内战略投资者,如力鼎资本、复兴创投等;3、国内建筑产业相关的战略协同合作伙伴,如雅致股份。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原公司被投资方控股;而是原公司与投资方合资成立新公司。我们说不清楚租赁业资本对接、并购融合中的是是非非,但回头看建筑机械租赁行业与资本的对接,确实是经历了不少坎坷。
甜蜜的蜜月期过后,曾经的同甘共苦也许变成了同床异梦,曾经的耳鬓厮磨也许变成了刀光剑影,曾经的称兄道弟也许变成了仇人相向,一出出闹剧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疑是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们担当了行业资本运作启蒙者的角色。而对于建筑机械租赁这个粗放式发展的行业来说,与资本市场对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有人说中国的建筑机械租赁行业与资本对接走得太快,不切实际,是失败的,是上当受骗。但我们更应该就此总结并购与合作过程中的教训和经验,这些失败与成功可以为建筑机械租赁业良性发展积累下宝贵的财富。
建材之城是专注于装修,家居,建材,家装等圈子的行业信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敬请登陆建材之城http://m.jc6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