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之城讯: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集中度是事关钢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低,而且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据2013年12月份的《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77904.1万吨,同比增加5459.1万吨,增幅达7.54%。其中,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合计为19777.27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5.39%,同比降低6.15个百分点;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合计为30703.58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为39.41%,同比降低6.53个百分点;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合计为38937.24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比重为48.39%,同比降低5.95个百分点。因此,找出钢铁行业集中度降低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快钢铁业的兼并重组,重点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也成了当前钢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提高产业集中度指标的最佳路径就是加快企业重组的步伐。而近年来,部分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难有实质性进展,最终导致已兼并企业纷纷退出。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之路还很长,不能“就集中度,而唯集中度”,应寻求产权与资源整合、经营权协调统一的实质性重组,在重组方式及内涵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与突破。
钢协会员企业粗钢年产量分析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中,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会员钢铁企业是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江苏沙钢集团、鞍钢集团、首钢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马钢集团、本钢集团、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方大钢铁集团、日照钢铁控股集团。这一排名与2012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一,本钢集团不再纳入鞍钢集团名下进行粗钢产量合并统计。2013年,本钢粗钢产量达到1682.59万吨,单独统计后其粗钢产量排名全国第10位。
第二,方大钢铁集团将其下属的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粗钢产量进行合并统计。2013年,方大钢铁集团粗钢产量达到1316.39万吨,排名全国第14位。
第三,由于本钢集团、方大钢铁成为进入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新成员,导致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排名下降,并跌出前15位行列。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平均粗钢年产量为2513.13万吨,同比减少86.68万吨。2013年,粗钢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数量共有31家,比2012年多3家,分别是本钢集团、河北敬业集团、凌源钢铁集团。其中,本钢集团、河北敬业集团(从河北钢铁集团退出)由于单独进行产量统计所致,凌源钢铁集团则是由增产所致。
2013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重组对粗钢集中度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2013年钢铁企业重组情况进行梳理可知: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在2013年仅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有新成员(被重组企业)加入,即从河北钢铁集团退出的河北新金钢铁再次加入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方式重组的12家民营钢铁企业于2013年11月份退出河北钢铁集团,这意味着以河北钢铁集团为统计口径的粗钢年产量直接减少了2600多万吨;本钢集团独立统计产量,这意味着以鞍钢集团为统计口径的粗钢年产量减少了1600多万吨。
因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产量统计口径的缩小,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比2012年减少了4320万吨,从而导致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5.55个百分点;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因产量统计口径缩小,粗钢产量减少了4137万吨,从而导致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5.31个百分点;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5为的钢铁企业,因统计口径的调整,粗钢产量减少了3508万吨,从而导致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4.5个百分点。
2.企业粗钢增产量对粗钢集中度指标的影响
2013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加4653.67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85.25%,而同期会员钢铁企业粗钢年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80.69%。这表明,2013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粗钢增产强度超过了非会员企业。其中,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江苏沙钢集团、鞍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安阳钢铁集团7家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均超过了200万吨/年,而鞍钢集团以年增产粗钢345万吨位居榜首。
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加1525.42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27.94%,增产量对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贡献度为1.96%;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加2035.47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37.29%,增产量对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贡献度为2.61%;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企业粗钢产量减少2285.28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41.86%,增产量对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贡献度为2.93%。
近7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2007年~2011年,中国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逐年上升,并于2011年达到近10年的峰值。其中,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达到33.71%,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达到49.20%,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达到58.10%。之后的2012年、2013年则是连续两年下降,2013年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前10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仅高于2006年。2013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大幅度下降表面上是源于部分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出现“解体”,但深层次原因是钢铁企业的重组实效需要提升,钢铁企业重组的外部环境需要持续改善。
2007年,宝钢集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沙钢集团重组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鑫瑞特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重组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述企业重组事件,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前10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均提高2.47个百分点。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产,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前10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分别提高了2.59个百分点、4.29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鉴于粗钢产量增产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度大于重组因素,2007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提升主要源于大型钢铁企业产能扩张导致的产量增长。
2008年,宝钢集团通过重组广东钢铁集团、韶钢,粗钢生产规模扩大了686.5万吨/年;武钢集团通过重组?钢,粗钢生产规模扩大了754.78万吨/年;唐钢与邯钢合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合并成立山东钢铁集团。上述企业重组事件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4.5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6.51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5位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5.69个百分点。但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仅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0.29个百分点,排名前10名的钢铁企业产量下降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0.2个百分点,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产量下降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0.27个百分点。鉴于重组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度在于粗钢产量的增产因素,2008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提升,主要源于钢铁企业重组扩大了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
2009年,首钢集团重组水钢、贵阳特殊钢公司、长治钢铁公司,宝钢集团重组宁波钢铁公司,沙钢集团重组江苏锡兴集团。上述企业重组事件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0.75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2.88百分点,使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31个百分点,其中新成立的新武安钢铁集团使2009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0.86个百分点。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2.91个百分点,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42个百分点,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99个百分点。鉴于粗钢产量增产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度大于重组因素,2009年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提升,主要源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产能扩张。
2010年,鞍钢重组攀钢、本钢重组北台钢铁公司、河北钢铁重组5家民营钢铁企业等重组事件使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1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4.16个百分点,使前15家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了5.27个百分点。首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宝钢集团2010年粗钢增产量均超过500万吨,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62个百分点,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5.41个百分点,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6.17个百分点。因此,2010年钢铁产业集中指标的提升,主要源于钢铁企业重组和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产能扩张两方面,其中产能扩张作用居于相对主导地位。
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对7家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获得1500万吨粗钢产量,鞍钢集团因北台钢铁并入本钢集团获得600万吨粗钢产量,首钢重组通钢获得500万吨粗钢产量,安阳钢铁集团重组两家民营钢铁企业获得180万吨粗钢产量,北京建龙控股唐山新宝泰钢铁获得120万吨粗钢产量。兼并重组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3.59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4.5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4.88个百分点。而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0.92个百分点,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0.96个百分点,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增产量使其粗钢集中度指标提高1.52个百分点。鉴于重组因素对集中度指标的贡献度大于粗钢净产量增量因素,2011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提升,主要源于钢铁企业重组。
2012年,钢铁企业重组对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前10位、前15位的粗钢表观性集中指标没有任何影响,这些企业的粗钢产量均低于2011年。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减少444.9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20.47%”,影响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降低0.62%;排名前10位的企业粗钢产量减少741.76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34.13%”,影响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降低1.04%;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减少820.33万吨,占全国新增粗钢产量的比重为“-37.75%”,影响排名前15位钢铁企业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降低1.15%。因此,2012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主要源于钢铁企业重组乏力和大型钢企企业集团减产,其中减产因素起主导作用。
2013年,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原有的企业重组模式“解体”,使粗钢产量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5.55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5.31个百分点,使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降低4.5个百分点。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加,使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增长1.96%,使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增长2.61%,使排名前15位的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增长2.93%。因此,2013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主要源于部分大型钢铁企业因“联而不合”的集团成员退出,从而引发这些钢铁企业2013年粗钢产量统计口径的“缩水”,但此时的粗钢集中度指标有一定的“含金量”。
加快企业重组步伐
与2007年~2012年想比较,2013年钢铁企业重组对集中度指标贡献度由正转负,这表明推进钢铁企业重组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江苏沙钢集团、鞍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安阳钢铁集团7家企业与2012年同口径相比,2013年粗钢产量增产规模均超过200万吨。但增产在提升粗钢集中度指标的过程中,已不再起主导性作用,即单纯通过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产能与产量的方式提高粗钢集中度指标,这一路径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显然难以实现。
部分大型钢铁企业进行的企业重组难有实质性进展,最终导致集团成员企业的退出。这提示我们:企业重组在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集团管理成本的上升,而集团成员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利益冲突都会给集团管理带来诸多负面,特别是不同区域的大型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在协调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优化区域分工方面存在种种难度,这对整个集团的运行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之路还很长,不能“就集中度,而唯集中度”,更不能以简单的企业重组(如“联而不合”“联而不组”)代替基于产权与资源整合、经营权协调统一的实质性重组。钢铁企业重组需要在重组方式及内涵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与突破。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提高产业集中度指标的最佳路径就是加快企业重组的步伐。就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就是要加快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对200万吨级以上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国务院已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企业重组的体制机制,优化企业重组的政策环境。该文件在加快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土地管理和职工安置、加强产业引导、健全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明确了努力方向。该文件的有效落实将对钢铁企业重组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初步形成全国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其行业领军型企业的社会效果已初步显现。因此,国家要支持这些钢铁企业在产量规模的增长上实现“两条腿走路”,即注重对外进行重组的同时,努力提高核心企业的产能优势、品种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还要提高企业重组的集团效果与社会效果。提高企业重组的集团效果,要重在理顺集团的管理层次,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主体业务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提高企业重组的社会效果,就是通过企业重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员工的收益水平。
建材之城是专注于装修,家居,建材,家装等圈子的行业信息和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等问题,敬请登陆建材之城http://m.jc68.cn/